2020年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公示已结束)
2020年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
(公示已结束)
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关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研究生院组织开展了2020年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按照《关于评选2020年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安排和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计遴选推荐出45项成果参加学校层面的评审,研究生院在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初评的基础上,于12月21日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优秀奖15项。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
公示期为2020年12月22日~12月24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实名)向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83590286,电子邮箱:acad@cumt.edu.cn)或研究生院(联系电话:83590337,电子邮箱:dinghuai@cumt.edu.cn)反映。
如需查看所公示成果的申报材料,请于工作时间至行政办公楼A410室查阅。
2020年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 推荐 单位 | 成果名称 | 成果 类型 | 第一完 成人 | 等级 | 参与人 |
1 | 矿业 学院 | “问题导向、产教融合”—矿业工程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李学华 | 特等奖 | 张东升、万志军、姚强岭 范钢伟 |
2 | 化工 学院 | “双一流”背景下化工类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体系构建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曹景沛 | 特等奖 | 赵云鹏、武建军、倪中海 赵小燕 |
3 | 化工 学院 | 基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的“一平台两模块三层 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 教育研究类 | 何亚群 | 特等奖 | 段晨龙、周 蕊、路 瑶 石 美 |
4 | 机电 学院 | 基于“多融合”导师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刘新华 | 一等奖 | 沈 刚、杨海峰、汤 裕 刘 昊 |
5 | 环测 学院 | 精-宽-强型测绘人才培养本硕博贯通式导师团队 模式探索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郑南山 | 一等奖 | 李增科、高井祥、张书毕 张秋昭 |
6 | 材物 学院 | 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 机制研究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孙 智 | 一等奖 | 隋艳伟、戚继球、委福祥 任耀剑 |
7 | 公管 学院 | 研育、身教、力行:研究生教育协同成才培养 模式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段鑫星 | 一等奖 | 余利川、徐苏兰 |
8 | 设计 学院 | 基于国际化科教融合平台构建的城乡规划学 教学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常 江 | 一等奖 | 邓元媛、冯姗姗、张 潇 Martin S. Goffriller |
9 | 煤加工 中心 | 基础研究—工程实践相协同的多维多尺度的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 教育实践类 | 桂夏辉 | 一等奖 | 邢耀文、曹亦俊、李永改 徐梦迪、王 磊、徐天缘 |
10 | 安全 学院 | 安全学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王恩元 | 二等奖 | 仲晓星、康建宏、程健维 王雁鸣、杨 威 |
11 | 土木 学院 | 国际视域下力学交叉学科学术研究生科研 “三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罗 宁 | 二等奖 | 张桂民、陈培见、刘冠男 李福林 |
12 | 土木 学院 | 高校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与模式 探索 | 教育实践类 | 尹世平 | 二等奖 | 杨圣奇、王 菲、吕恒林 |
13 | 信控 学院 | 以提升研究生学科交叉能力为突破的实践创新 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程德强 | 二等奖 | 刘 海、李雷达、袁小平 寇旗旗 |
14 | 环测 学院 | 研究生教材:《矿业生态学》 | 课程教材类 | 董霁红 | 二等奖 | 刘 峰、黄艳利、黄 赳 李俊孟 |
15 | 数学 学院 | 前沿性、交叉性和国际化并重的复合型数学人才 培养模式探索 | 教育实践类 | 张慧星 | 二等奖 | 姚香娟、田守富、朱 松 孙永征、严兴杰 |
16 | 计算机 学院 | 《安全协议》教材 | 课程教材类 | 曹天杰 | 二等奖 | 张凤荣、汪楚娇、张永平 |
17 | 经管 学院 | 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保障机制 研究 | 教育研究类 | 张 明 | 二等奖 | 宋 妍 |
18 | 公管 学院 | 公益引领、双轮驱动、三层耦合:思政教育与 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 教育实践类 | 刘 蕾 | 二等奖 | 张万红、王成礼、陈 静 李全彩 |
19 | 矿业 学院 | “三协同一自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李乃梁 | 优秀奖 | 李玉鹏、张 娜、董成亮 任海兵 |
20 | 机电 学院 | 《机械动力学》优秀教材 | 课程教材类 | 刘初升 | 优秀奖 | |
21 | 信控 学院 | 弱势学科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曹丙花 | 优秀奖 | 张 胜、李 雷 |
22 | 化工 学院 | “四化并举”特色能源化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 建设和实践 | 教育实践类 | 高庆宇 | 优秀奖 | 袁 玲、潘长伟、王绍荣 彭耀丽、吉 琛、吕小丽 马 娟、李小兵、徐 朗 王 虹 |
23 | 电力 学院 | 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 教育实践类 | 陈 昊 | 优秀奖 | 闫文举、韩国强、程 鹤 于东升 |
24 | 材物 学院 | 行业特色高校新兴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 实践-材料学科为例 | 教育实践类 | 樊 宇 | 优秀奖 | 何业增、陈 正、凌意瀚 冯培忠 |
25 | 数学 学院 | 深化数值分析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研究生科学 计算与实践创新能力 | 教育研究类 | 王海军 | 优秀奖 | 金 花、陈兴同、凌思涛 陈美蓉 |
26 | 经管 学院 | 卓越经管人才“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培养机制 研究 | 教育实践类 | 孙自愿 | 优秀奖 | 董 锋、李强2、李秀枝 谢 梅 |
27 | 公管 学院 |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群研究生跨学科 培养模式研究 | 教育研究类 | 李爱彬 | 优秀奖 | 王帮俊、邵 楠、梅 静 鲁瑞丽 |
28 | 公管 学院 | 我国理工科高校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估指标 体系研究 | 教育研究类 | 曹惠民 | 优秀奖 | |
29 | 公管 学院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课程教材类 | 尹保华 | 优秀奖 | 周云圣、曹堂哲 |
30 | 外文 学院 | 促进知识 能力 素质全面融合 构建翻译硕士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 | 教育实践类 | 王会娟 | 优秀奖 | 周建芝、黄 敏、钱春花 |
31 | 设计 学院 | 艺术与科技融合下“π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与实践 | 教育研究类 | 罗萍嘉 | 优秀奖 | 赵警卫、曾 栋、丁 昶 叶 莉 |
32 | 人文 学院 | 美育引领下的美术创作教学实践模式研究 | 教育实践类 | 张红江 | 优秀奖 | 徐 刚、马 平、唐 军 |
33 | 人文 学院 | 当前研究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 治理研究 | 教育研究类 | 邓心强 | 优秀奖 | 游春霞、周 洋 |
校学术委员会办公室
研究生院
2020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