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政策、科研、实践缺一不可

日期:2021年07月29日 |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浏览: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担当,而中国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是未来几十年持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7月27日,在中国科协年会“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态环境部气候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代表处等多位专家,就碳中和的意义、政策转型、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等展开讨论。

政策领航

在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新远景,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力抓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论坛上表示。

他说,目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体制不断完善、地方低碳转型持续稳步推进、政策工具创新取得进展、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等方面。”

马爱民认为,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需要做好1个关键、4个重点、4个保障和1个基础。

“1个关键就是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4个重点是指,在建筑、交通、工业、碳汇领域重点发力;从探索完善管理制度、研发推广应用低排放技术、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碳金融这4个方面提供保障;通过加强温室气体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马爱民表示。

科研助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提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约在20世纪90年代时已达峰,距碳中和有60年的时间。同时,中国经济要中高速发展,人均GDP需要实现从1万到4、5万美元的突破。因此,我国面临的挑战非常大。

他认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我国整体还处于工业化社会,而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智能化、信息化社会。“主要反映在万元GDP能耗上,我国生产1万元产值需消耗0.5吨标准煤,而日本只有0.1吨多。”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也认为,总消耗量大、总排放量大、单位GDP能耗高、人均能源少、能源结构差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最大挑战。

“要实现碳中和,目前我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发展高端制造业,进行经济转型。”金涌说,还需要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利用核聚变能源,将化学燃料转化为化学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他认为,从学术角度看,碳中和涉及碳元素和氢元素,而化工人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二者的自然代谢规律和在社会生态中的重新规划和优化利用。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薛勇谈到,二氧化碳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不论是碳中和还是碳减排,首先需要了解实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利用地基平台、航空平台、卫星平台等可以对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进行观测,利用大气模型可以对浓度进行模拟,我国目前已经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张信荣曾对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他表示,随着人们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不断加深,利用它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实现利用二氧化碳发电、制热,代替氟利昂制冷,人工造雪,建能源站,在轨发电等等”。

实践检验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办奥理念当中,绿色位居首位。绿色奥运理念的实践,将为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一个重要的样本。

“可持续性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理念,北京冬奥会提出的可持续性计划以‘可持续·向未来’为愿景,以‘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为目标,在‘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重点领域,计划开展12项行动、37项任务、119个具体措施。”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

在低碳管理方面,北京冬奥会组织编制低碳管理报告和评估报告,从能源、交通、场馆等方面实施低碳保障措施。

刘新平举例道:“拿国家速滑馆来说,它采用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设计,建成了全球最‘扁’的椭圆索网结构屋顶,与桁架结构相比,有效减少了钢材用量,减少碳排放2255吨。”

张信荣补充说:“我们提出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冷热一体化系统’,目前已经应用于国家速滑馆,解决了现有零上造雪设备能耗高、品质差的问题。”据了解,除国家速滑馆外,五棵松冰球训练馆、首都体育馆、首都短道速滑训练馆均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可节能30%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0吨。

在碳中和实践方面,来自德国国际合作机构驻华代表处气候与环境领域主任Alexander Fisher在论坛上分享了来自德国的独到经验,也为中国的碳中和提供了一些启示。

他介绍道,从2020年开始,德国首次发行绿色债券,将筹集约110亿欧元资金支持与气候相关的项目,利用金融市场为环保项目融资。绿色联邦债券创造了一个明确的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如何使绿色和气候友好型经济活动变得透明和可预测。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1-07-29
网址:https://www.cast.org.cn/art/2021/7/29/art_88_164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