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领域中的登山者

日期:2014年01月07日 |  浏览:

安全科学领域中的登山者

——记我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福宝教授

(转自:中国矿业大学新闻网)

他说自己的生活很单调,因为在别人的眼里,他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他又说自己的生活很丰富,因为在科学的王国里,他找到了自我。

27岁博士毕业,32岁破格教授,36岁担任学院院 长。从刚入校时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到煤矿安全领域的青年专家,从普通青年教师到学院负责人,37岁的周福宝仅用了十年时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 人、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青 年五四奖章……面对众多纷至沓来的荣誉,周福宝平淡不惊。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矿大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科学的山峰。

胆识过人,危险一线担重任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搞安全工程的人往往行走在最危险的边缘,煤矿井下是无人不知的危险区域,火灾则是让人谈之色变的矿山巨大安全隐患之一。

2003年10月,宁夏煤业集团白芨沟矿发生巨大瓦 斯爆炸,随后发生的数百次爆炸将整座矿井置于一片火海之中,爆炸声此起彼伏,整座矿山地动山摇,灭火任务异常艰巨,全国煤矿灭火专家均感到十分棘手。中国矿业大学王德明教授临危受命担起了灭火的重任,并安排自己刚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周福宝到现场主持具体的灭火工作。

当28岁的周福宝来到矿山时,煤矿上上下下难掩怀疑神色。如此巨大的火灾,如此巨大的难题,压在一个未脱学生气的年轻人身上,这责任犹如泰山压顶,他能扛得了吗?周福宝没有让人失望。他深入爆炸现场,下矿 井、钻巷道,爬山顶、打钻孔,与矿上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坚守在矿区,战斗在最危险的一线。危机四伏的井下,随时会有身陷烈火的危险,但是只要救护队下井,他就跟着下去;大雪纷飞的日子,矿山山头冷风肆虐,为了从山顶打钻孔灭火,他随着工人一起爬上去;调度室是他必去的地方,每天夜里早班他都在那儿给技术人员 讲解。时间久了,大家被他的学识、能力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折服,并予以充分的信任。

整整一年,周福宝一头扎进矿山,在导师王德明教授的带领下,与矿大其他老师一起为该矿制订了数十项火区缩封、启封及防复燃的重大方案,使白芨沟矿重获新生,恢复了生产。当周福宝在井下和矿上技术人员清查完 火区、宣布灭火彻底成功时,矿工们高兴地敲锣打鼓,向矿大的科研人员表示感谢。最初用怀疑眼光看周福宝的矿井负责人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此后,该矿两年新增利润6亿多元,周福宝为此受聘该矿总工程师助理,矿大也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认可。

2007年6月,周福宝赴孟加拉国指导井下火灾治理 的工作时,又一次面临生死考验。当时矿井内的温度达到40℃,每次下井都需要带盐水以补充体力,有位英国工程师因为脱水而永远倒在井下。就是在这样危险艰 苦的条件下,周福宝连续7天深入井下,冒着高温去收集现场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出了启封火区的建设性意见,帮助该矿成功启封火区、恢复生产,其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和精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孟加拉国矿山业主的高度评价。

业精于勤,扎根矿山攻难关

2007年8月1日这一天,宁夏煤业集团乌兰煤矿抽出了10000方高浓度瓦斯,周福宝悬了两年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事情要回溯到2005年,乌兰煤矿高瓦斯矿井因瓦斯爆炸引起火灾。业内人都知道,预防此类事故的关键是瓦斯抽采,但是该矿由于煤层松软、透气性极差,这儿的瓦斯抽采成为一个难题。此前,该矿抽采瓦斯已用时 三年,仅仅抽掉10%。当矿大课题组向煤矿提出方案,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提高瓦斯抽采效率2倍以上时,乌兰煤矿负责人简直不敢相信。

周福宝认为,惟有把工作做得更细,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更加完善,才能得到信任与支持。他让煤矿划定了一块瓦斯含量大、压力高、无法开采的地方作为自己团队的工作区。从设计到施工、评估,周福宝为项目耗费了大 量精力。在两年的时间里,周福宝每周五乘火车到北京再飞银川,直奔矿区考察、分析、修改方案,直至周日下午再飞北京,然后连夜赶回徐州,周一早上准时出现在课堂上。

辛勤的付出必有回报。项目最终创新了地面钻井穿越松软煤层群的方法,设计了防剪切破断的新型钻井结构,发明了提高地面钻井抽采采动卸压瓦斯量的方法,实现了煤层群采动卸压期间的大流量瓦斯抽采,消除了煤层 的突出危险性,形成了具有乌兰模式的地面钻井抽采高瓦斯低透气高突出煤层群采动裂隙场的卸压瓦斯技术,使该矿瓦斯抽采率提高了 5倍以上。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公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福宝就这样长期奋战在煤矿一线,以忘我敬业的精神与煤矿火灾、瓦斯这两大凶险进行着搏击。在参加工作的十年时间里,他进沙漠、登高原,冒严寒酷暑,走西部边远,每年有近1/3的时间 都在基层煤矿从事科研工作,足迹遍布宁夏、神东、蔚州、华亭、盘江等全国60多个煤矿,为矿山提供科研服务,处理现场事故,解决安全生产技术难题,并跨洋越海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南非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在重大灾情、事故及世界性难题面前,历经考验与磨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虽然长年奔波,虽然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虽然家住城市却很少享受到城市的悠闲,但是周福宝无怨无悔。在他无比热爱的科研工作中,扎根矿山攻坚克难,敬业、爱岗,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一个年轻教授的全部生活。

勇于创新,行政科研两不误

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这似乎是一对矛盾,考量着高校里那些双重角色的领导。周福宝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个做学术的料,干行政并非自己所擅长。但事实是,做行政管理,他一样很出色。

2012年他被任命为安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2013年兼任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学院负责人、全校最年轻的院长,他倍感责任重大。

安全专业作为学校的主体专业之一,放眼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在近几年的专业评估中均列全国第一。即使在这样的专业优势中,周福宝依旧居安思危,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定期组织专题学 术研讨,向周世宁院士、袁亮院士及老领导们请教,和他们一起研究和创新学科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改革教学模式。

他认为,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为此,他与学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从长远发展规划看,只局限于本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已不适合全球化视野下的学科发展。只有打破传统思维,突破原有 的学术研究范围限制,组建学科视野宽广的高水平团队,才能做大做强师资队伍,进而推动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他引领学院积极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85高校乃至海外名校中引进各种相关专业人才,如流体力学、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这些与安全工程形成交叉的学科,其优秀人才都在周福宝他们的网罗范围之内。

同时,在培养本院学生方面,周福宝秉持对学院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坚持任人唯贤、任人唯能。他带领学院领导班子制定了“优博计划”,即将优秀的博士生选拔出来,延长学制,在博四时争取发高水平SCI论文,参 与专利、报奖、课题申请等工作,同时拿出一定的经费对他们予以支持,以解决他们学习与生活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强化考核,只有考核通过的优秀博士才可以留校,从而确保了留校择人的公平公正。

对于引入和留校的青年教师,周福宝与学院领导班子为他们的成长竭力创造条件,搭建各种平台。如给予新教师一定的生活补贴,以舒缓刚入职时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解决租房问题或配偶临时工作问题,以使他们生活 无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到海外大学或学术机构考察深造,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拓宽国际化视野;限制大教授招收博士、硕士生人数,继续推进导师制,使青年教师能够招到好的生源;积极推动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申报,使青年教师都能够有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获得锻炼与认可。毕业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青年教师 程健维 来校工作一年多,在周福宝的指导下,先后申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这使程健维坚信在安全工程学院将大有作为。

近年来,在周福宝及其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安全学院的发展一直走在全校前列,科研经费一直位居全校前列;安全科学与工程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并在2012年首次参加的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学院获得了建院以来第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SCI论文数量增长均在学校处于前列;教学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

心底无私天地宽,唯有真心赢信任。作为学院领导班子里最年轻的成员,周福宝将老中青几代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奋进,给学院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动力、新气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学院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同时,虽然在领导岗位上,但是周福宝一刻也没放松过自己的科研。

在矿区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周福宝开始思考工程技术问题背后的科学问题,致力于将工程实践进行理论提升。他认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在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之后,就应该在现场实际中加以应用,解决工程 难题,这也是当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保障和支撑。搞工科的,不到现场观测,没有工程经验的积累是干不出什么成绩的。一定的现场经验积累后,又必须上升到科学的理论高度,然后再服务于现场。为此,周福宝在实践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在理论上辛勤耕耘,并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至今,他总计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多篇。

教书育人,传承学术路修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周福宝即使科研、行政工作再繁忙,也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履行着普通教师的这一职责。

他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求实、创 新、严谨、扎实”地开展教学工作。他对于“人才”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有自己明确的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潜心研究、踏实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意识并为其积极创造平台。他说,“对于学生的成绩我倒并不特别看重,相反我更看好态度好、自主学习能力强、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我认为这是创新型人才的体现。”近3年来,周福宝先后为校、院学生作学术报告10余场,生动、形象的报告深受广大学生的好评。他还 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学术活动,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深入课题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在科研活动中,他提倡实行研究团队自我管理制度,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在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内自由 发挥。

这种提倡自主学习发展的思路影响了一批有志学子。安全07级本科生刘朗是周福宝指导的学生之一,虽然他在班里排名在十几名左右,但是他很有想法,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当他找到周福宝提出自己想发表论文投到 SCI源刊时,周福宝对他的追求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从选题到项目设计再到方案实施,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刘朗主持完成了“矿井煤炭自 燃火灾风险评价软件的研发及应用”项目,运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特点的煤矿自燃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开发出了煤炭自燃风险评价软件,并在鄂尔多斯、邢台等矿区进行了应用,效果明显。刘朗根据该项目研究成果撰写并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后来,刘朗也因过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本科毕业即被加拿大艾伯塔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在周福宝的指导下,安全03级本科生刘应科,从在班 级里默默无闻,到后来保研直接攻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读研究生期间,刘应科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作为项目 主持人承担了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安全06级本科生沈思骏同学,因为有参加周福宝指导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经历,去了美国的高校后经导师推荐 做实验室助管,获得了宝贵的成长机会和丰厚的助学金。

在与学生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周福宝与他们亦师亦友,或是严肃地指导,或是幽默诙谐地谈天说地,或是自然温馨地沟通。但是,一到工作中,周福宝完全成为一个严师,他要求学生“守时、肯吃苦、说到做到、有很强的执行力”,他带的研究生,科研工作一般要从上午8点半持续到晚上23点。面对高强度的工作量,周福宝谆谆教导学生:“安全事关人的生命,所以我们搞安全科研的要勤奋,要关注细节,要确保我们的科研成果能成功地运用到实际中,减少甚至避免事故的发生。再苦再累,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的。”

对于安全事业,周福宝如此看重责任;对于教书育人,周福宝同样认为任重道远。

因袭传承,让感恩成为习惯

“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这是矿大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这是国家煤炭行业发展给予的机遇。”在采访中,周福宝多次了说到这句话。

的确,周福宝头上有着太多诱人的光环。但是,他认 为,荣誉不仅仅属于个人。首先,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周福宝说,这些让他更加深刻地明白自己承载的信任和期望。

过去的十年,是煤炭行业称为“煤飞色舞”的“黄金十 年”,煤炭市场需求高涨,煤炭价格一路飙升;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国家高度重视,加大了各方面的安全投入,采取多种措施,狠抓工作整改,确保煤炭安全生产。周福宝认为,在这种大背景环境的倒逼下,安全工程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才有了他取得成功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只有个人的科学研究与国家和社 会的需求相契合,才能出成果;反之,没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良好平台,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

其次,周福宝认为,他的成功还得益于学校的高瞻远瞩及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11月,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依托安全技术及工程这个国家重点学科,组建安全工程学院。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学校也听取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意见,但考虑到学科的长远发展,毅然顶住了压力,做出了正确决策,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安全学院。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平台,才给了 有志学者和青年学子一个高起点、高要求的腾飞。

同时,周福宝无限感慨地强调,他今天的成就是在几代矿大安全人执着追求的基础上积淀起来的,其中第一代是以周世宁院士为代表的学科集体,第二代是以王德明教授、程远平教授、林柏泉教授等为代表的学科集体。 前辈们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使他得以幸运地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成为第三代集体中的一员。期间,在每一代的更替中,他的前辈们都非常重视人才的传帮带,重视技术的传承,这已成为安全学院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福宝特别感谢他的恩师——王德明教授。他说,自己 1998年就师从王德明教授,至今已有15载春秋。王德明教授对他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培养和提高了他的学术思维和学术能力,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 度更是给了他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生道路的交叉路口,每次王德明老师都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如果问,大学之中什么是最大的幸运?周福宝教授认为莫过于认识名师、投身名师之门。

此外,周福宝还认为,在成功光环的背后,更有很多人的默默奉献和无私帮助。如学院党委书记章毛平为了支持他安心做研究,平时经常替他分担行政工作;袁亮院士大力扶持,不仅在煤矿瓦斯学术研究和学院行政管理 等方面直接指导,他的人格魅力更是时时刻刻影响着他。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报时,学校组织专家帮他审阅了三次申请书及材料,学校领导亲自帮他凝练方向、指导答辩;其科研团队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协助准备答辩材料、预演答辩等。

带着感恩的心情,周福宝知道,人生苦短,只有更加努力,不断前行,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培养他的学校的前辈,对得起他的同事与团队,同时,也才能对得起他的亲人。

相较于事业上的富足,周福宝的生活显得异常单调。对于家庭,周福宝更有着太多的遗憾和愧疚。出于工作与事业的需要,他和妻子一直分居两地,孩子的抚育完全交给了妻子、岳父、岳母,年仅三岁的孩子一年只能见 到父亲几面;他长年出差,南来北往,却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看望一下年迈的父母,更谈不上照顾,只能通过电话给老人一些安慰。对亲人,他只有无奈和欠疚,还有那些默默思念之苦。

但是,对于献身煤矿安全事业,他义无反顾,为矿工生命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是他永久的动力。周福宝说,如果能够重生一次,他仍然这样选择人生:做科学的登山者,向着巅峰前进,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人物档案:

周福宝,男,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研究。

主 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炭联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和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参加各类纵、横向课题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2、4)、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排名6)、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次);作为副主编撰写了《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参与制定国家安全生产标准1项。指导学生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参与3项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 及4项校科研创新计划,参与科研计划的1名同学应邀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3名同学分别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留学。个人获得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二等)奖、江苏省“333”高层次(第二层次)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