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地质学科三十余年,我校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朱炎铭教授对科研不懈追求,勇于担当地质人的使命。
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他不懈探索、精雕细琢、巧妙演绎,将繁杂的岩块信息归纳整理集合成简洁明了的知识点,让“普通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能源盆地分析”“煤矿地质学”等课堂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让学生在浩瀚的地质海洋里从容游弋。
“立足野外考察,探究地质规律,走进生产一线,解决企业需求。”自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朱炎铭就把这句话铭记于心,作为自己教书育人道路上坚定的信仰。
执教为师,做地质学科的“守望者”
1985年,朱炎铭毕业留校任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我国地质学发展的爬坡阶段。
刚执教时,也有人劝朱炎铭另谋出路,认为地质专业不但艰苦而且前途渺茫,他总是笑着拒绝:“如果大家都走了,那么地质怎么办?中国矿业大学的地质怎么办?我们国家的地质怎么办?”
朱炎铭还记得当时学校煤田地质系主任刘焕杰语重心长的话语:“坚持下去,地质的春天很快就要来了!”这句话深深鼓舞着朱炎铭,地质人的使命担当鼓舞着他在讲台上继续前进。
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接力守望,最终在二十一世纪迎来了曙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需要大量能源,而能源开采过程中,地质是基础,大有作为。
2007年,朱炎铭作为中国矿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往美国阿克伦大学访问留学。在留学期间,朱教授发现天然水合物、二氧化碳的埋藏与捕捉、页岩气等在美国发展前景巨大,联想到我国地大物博地理优势,更适合研究,朱炎铭既欣喜又激动。回国之后,他立刻着手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的能源供给以煤炭、石油为主,天然气占比低,因此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大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朱炎铭将精力放在了21世纪清洁能源研究领域,在非常规能源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有汗水就有收获,朱炎铭用事实证明了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地质大有可为!通过不懈钻研和艰苦探索,朱炎铭教授主持数十项国家级及省部级攻关项目,目前又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在煤的氢能转化、关闭煤矿剩余资源与环境修复等研究,为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循环经济及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践行着地质人的责任与担当。
教书育人,做学生成长中的“铺路石”
三十七年来,朱炎铭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倾听和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实际。在新疆大南湖煤矿、依兰煤矿,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和学生在现场一起熬夜分析、解决矿上构造复杂、断裂导水等问题;在河北唐山钱家营矿,他连续半个月下矿,分析井下瓦斯突出事故,探讨煤与瓦斯突出原因,制定矿井防突措施,解决威胁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在山西乡宁,连续数月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分析,探究河下煤炭安全开采问题,成功地保证了地面河道完整不渗水、又使井下工作面顺利推过河道区域,成功地实现了煤矿高效、安全开采和地面保护。
在朱炎铭教授的实验室,他与学生们约法三章:准时进入实验室,不迟到、不早退,不做与实验与学习无关的事。所有工作室走出去的学生,都非常注重时间观念。朱炎铭深知科学研究经常需要团队合作,因此他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研讨能力,要求学生每隔一个半月做一次报告汇总,同门之间交流科研进展,各抒己见,改正不足,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的同时,团队的科研进度也在加快。
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表达,走出“舒适区”,拓宽研究方向,掌握最新实验测试分析方法。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进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获益良多。
在朱炎铭看来兴趣是科研的原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主动找到朱老师倾诉,认为自己对地质学科兴趣不足,朱老师没有责怪他,反而很欣赏他善于思考和敢于表达,并鼓励他认真决定、积极调整专业方向。
朱炎铭立足实际,着眼于未来教学总体规划,开拓进取,大胆实践。他时常教导学生不要拘泥于过去的成就,放眼未来要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唯有师生协力,不畏艰苦,奋勇向上,才有望让地质系发展得越来越好。”
春风化雨,做实践教育中的“指航灯”
朱教授注重关注着自己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朱炎铭对学生总是挂在嘴边的叮嘱。
为了让学生可以用最好的状态来投入课题中,朱炎铭对每一名学生的生活作息都会挂怀。曾经有一名学生是个“夜猫子”,习惯在夜晚学习和研究,于是朱炎铭教授特意为他制定了专属学习时间表。注意到学生状态不好,朱炎铭总会找来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当他发现一名学生的科研进度非常缓慢,他找到学生,询问近期是否遇到困难,并给学生批了二周的假期调状态,“先解决困难,再回来好好做学问。”后来那名学生调整状态后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朱炎铭教授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增进师生情、同窗情,课题组成员亲如一家,团队自豪感和凝聚力不断增长。即使学生们走向了社会,师生之间还是会经常保持联系,学生们积极向老师汇报近况。听到学生的喜讯,是朱炎铭最自豪的时刻。在他的教诲下,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等,先后有三位博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三十七年的执教时光,朱炎铭教授对待地质学的热爱没有丝毫消减,他不断探索新领域,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他希望自己能一直为国家地质工作发光发热。
“没有人生下来就热爱一个专业,只有你在接触它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意义,了解它和国计民生的关系,就会慢慢爱上它。”采访中,谈起自己的执教心得,朱炎铭教授靠在椅子上,仿佛陷入了回忆,“投入更多的精力,随之而来又会挖掘到它更奥妙的秘密,这是一个不断的良性循环。”他的眼里满是笑意。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新闻网
网址:http://xwzx.cumt.edu.cn/a8/09/c521a632841/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