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日期:2012年03月02日 |  浏览:

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记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优秀团队

被誉为“瓦斯大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教授曾说:“上天难,入地更难”,其形象的指出了我国煤矿地质条件的复杂和瓦斯灾害的严重性。煤矿瓦斯是煤炭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伴生气体,该气体具有可燃可爆性、并且会随煤炭的采掘活动而从煤层中释放、涌出,其特点在于变幻无常、预测极其困难。据统计,每年发生的矿难中,煤矿瓦斯灾害(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超过事故总数的70%。因此,煤矿瓦斯就像高悬于煤矿工人项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危害着煤矿的安全生产。然而,在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就有这样一群多年来一直与煤矿瓦斯灾害打交道的人,他们就是被评为“科研攻关先锋团队”的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

依托基地建设团队 锐意进取攻克难关

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现由周世宁院士、林柏泉教授、周延教授、翟成副教授以及吴海进、李庆钊、郝志勇、朱传杰四位讲师组成的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该团队依托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煤矿瓦斯与火灾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先进研究平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煤矿瓦斯突出与区域治理的科研工作,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享有盛誉周世宁院士经常告诫他的弟子们:人生在世无非是做人和做事,但是要真正做一个好人,而且会做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创造是个过程,相信自己的选择、分析和决策是正确的。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动摇,不退却,这就是成功的道路。这暨是前辈的教诲也是希望,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正是秉承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在煤炭安全领域探索、拼搏。。。

作为在采矿安全领域的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团队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林柏泉教授对煤炭事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始终把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作为他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的目标,用自己的言行为团队做出榜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他参加工作的26年时间里,深知八百米地下工作的危险性,但为了解决煤矿安全的实际问题,凡是能到第一现场的他必须到场。年近半百的他每年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带领团队成员摸爬滚打在地层深处第一线,不畏井下危险的工作环境,以极高的热情去调查科研,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各大矿区。他先后有近百篇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发表、出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十年磨一剑,正是经过这多年的历练,林柏泉教授已经成长为我国煤炭安全领域的专家。2003年5月13日安徽芦岭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此时林柏泉的老父亲刚刚去世,他沉侵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他接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他去现场的任务时,他知道国家需要自己,想到在事故中丧生的许多矿工,深感责任重大,他咽下眼泪,亲临现场,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他细心勘查现场,查明事故原因,并提出若干补救措施和建设性意见,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此后,他又参加了2004年河南大平煤矿“10.20”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05年七台河东风煤矿“11.27”特别重大煤尘爆炸事故、2010年河南平禹四矿“10.16”重大瓦斯突出事故以及2011年河南焦作九里山矿“10.27”瓦斯突出事故的调查工作。作为专家组副组长,林柏泉教授还参加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为贯彻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精神而举行的的煤矿安全“会诊”工作。多次深入煤矿一线现场的工作为还原煤矿灾害事故的原状、查明事故的根本原因提供了一手资料,为煤矿灾害事故救援、灾害事故的有效预防献言献策、倾尽了心血。辛勤付出的汗水为他和他的团队在煤炭行业内赢得了盛赞的美誉和知名度。《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报刊给予了报道。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正是在林柏泉教授这样的学术带头人的率领下,几年来,科研团队先后在煤层瓦斯流动理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技术、复杂松软突出煤层瓦斯抽采关键技术及装备、基于区域瓦斯治理的“钻割抽”、“钻爆抽”一体化技术、煤矿井下定向压裂及脉动压裂技术,瓦斯(煤尘)爆炸动力学特性及防护技术基础,低浓度瓦斯燃烧及利用技术等领域先后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其中:“基于区域瓦斯治理的钻割抽一体化技术及装备”及“煤矿深部开采瓦斯动力灾害演化及时空协同防治技术研究”分别获得2011年及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复杂松软突出煤层保护层开采时空演化及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获得2011年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奖、“基于区域瓦斯治理的钻爆抽一体化技术研究”获得2011年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以及“煤矿井下定向压裂增透消突成套技术”获得2010年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技术成果先后在全国20余矿区得到了应用,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做出来了积极的贡献。

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在90高龄参加学校徐州新校址落成典礼时,欣然写下“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十个大字,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坚守的办学理念。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致力于煤矿瓦斯突出与区域治理的科研工作,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团队以知名学者为核心,凝聚了一批智慧超群、目标明确的青年骨干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针对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瓦斯灾害问题,展开科技攻关。近些年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瓦斯(煤尘)爆炸动力学演化及多相耦合效应(2005CB221506)”及“单一低透煤层增透机制和有效抽采技术原理(2011CB201205)”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煤矿瓦斯灾害演化及防治基础研究”及“煤矿瓦斯灾害预防及煤层气开采中的应用基础研究”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等,先后承担企业委托及合作项目上百余项,与国内大多数矿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产学研实践基地。

相机诱导育人才 教学相长促发展

我们需要鹤立鸡群,更需要百花齐放。安全工程学院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在重视个人发展的同时,更把培养团队放在首位。团队本着“顶天要高、立地要实”、“以博学厚德之道、尽教书育人之职”的理念,极为重视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立足学科前沿、紧扣国家行业需求,以煤矿现场为基地,指导学生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团队培养的切入点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去学习、去体验、去总结,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在长期的实践中率先实行了“五个一”工程的培养计划,既:每位研究生力争在一年的学习及实践中“发表SCI或EI论文1篇”、“申报专利1项”、“参加学术会议1次”、“承担现场项目1项”及完成“项目报告或鉴定”一篇。在团队管理中率先实行了“日考勤”、“周例会”、“月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在学生的培养及科研论文的发表中,团队实行了“三级审查制度”,依据学生个人研究方向的差异,研究生撰写的论文“第一级审查”首先需在其所在方向课题组各组员间进行审核签字并确保论文内容、作者顺序等准确无误;“第二级审查”由所在方向的青年教师进行,确保核心内容的创新性等;“第三级审查”由团队负责人进行,确保论文的真实、准确,避免出现学术道德作风问题。例如:翟成副教授研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把科研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规划大学生活,树立长远的人生目标。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为他们提供细致认真的指导。在学生科研训练、论文发表、实践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每年都坚持带学生去煤矿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丰富学生的煤矿生产实际知识。“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至今,科研中团队成员仍然不会忘记2008年3月郝志勇老师带学生在平煤股份一矿测试煤层原始瓦斯压力。那次出差他们座了六个小时的火车转三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下午六点钟到矿上,就被告知矿上生产接替非常紧张,要趁夜班才能实施测压钻孔。一个钻孔将在夜里十一点多打好,他们得赶在钻孔打成之前就得到现场,现场在距离矿办公区有十几公里山路的山顶的北风井处下井。他们从工人食堂买了几个烧饼,登上了去北风井的卡车,山风划在脸上,冷得像刀割一样 。拉煤卡车上的煤屑随着车斗颠簸肆无忌惮的打在他们的脸上和脖子里。手里的烧饼还没来得及咬上一口早就凉的像块木板了,还撒上了厚厚的一层煤粉 。下到1200米深的井面时,要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钻孔处。钻孔在施工时候,钻机、注浆泵事故不断,奔波、忙碌、折腾直到第三天的清晨6点,才终于圆满的封好了一个孔。此时已经距他们下井时已经三十六个小时了,仅吃了换班的工人捎的两个烧饼,喝了一瓶冰冷的纯净水。虽然辛苦,可为了科研的原始数据,在苦在累都要忍。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团队形成了“传-帮-带”的培养模式,团队负责人把握该团队总体的发展方向及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的建设,把握团队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为团队的发展领好航、掌稳舵。青年教师负责各相关方向的平台建设及科研项目的实施,协助进行研究的指导与培养。团队研究梯队的划分模式,层次分明、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各成员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又满足团体的集体利益,有利于团队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都相互提携、相互关心,加深了各成员间的情感,平凡之中见真情。团队成员迅速成长,各自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收获颇丰。

成就铸就责任 安全永驻心中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虽然没有撬动整个地球,但是他们在幽深的巷道却实实在在的撬动着自我。巷道里的脚印或许没有人去留意,可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却很留意。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只是想留下一串脚印而已;他们只是想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守护煤矿安全生产的责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多年来在坚毅、执着、富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科研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科研团队在本行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团队先后出版了《煤矿瓦斯动力灾害防治理论与控制技术》、《矿井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及《煤岩瓦斯动力灾害发生机理及综合治理技术》等专著10余部。2011年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团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SCI、 EI收录43篇,申请专利44项,授权专利20项,,培养研究生获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1项,董事会奖学金1项,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项。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部,科研团队2011年被评为中国矿业大学“科研攻关先锋团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被称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守护神的“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团队”,他们以“为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己任,不懈追求,孜孜不倦,在为阻止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落下而倾尽满腔的热血。